(T-9.VII.4:1)於是,你心中對自己形成了兩種矛盾的評價,兩者不可能同是真的.
諸如:喜樂的或恐懼的;懷有愛心或猜忌狐疑;莊嚴偉大與渺小卑微.
能夠覺察兩種感受都在內,表明了這兩種評價皆在心中.
一種來自於聖靈(天音)的思想體系~完整性的觀點覺受.
一種來自於小我(分裂)的思想體系~個別性的觀點覺受.
喜樂’愛心’莊嚴偉大這些評價是基於實相的真知,因此真實不虛且恆常如是,是聆聽完整性,認出真實面容的內涵而來.
顯而易見的正是實相的基本特質,那裏沒有一點幻覺的成分.
若有則是用分裂之念去詮釋這些特質,便會自感矛盾與迷惘.
而恐懼的’猜忌狐疑’卑微渺小這些評價是基於知見本身的不定性,因此變化無常且永遠不定,無法超越此限制,則是聆聽個別性,調整修補的內涵而來.
那些能力的弊端都是基於小我的詮釋~~分裂之念的詮釋.
如:以愛心回應處境,分裂之念即立馬衡量付出與獲得的狀態,來往回猜測並評判其原始意圖.故自身常感迷惑,對自身所付之愛心也不敢期待回應,深恐看見自身的渴望而不安.因此時的渴望已被詮釋為~偽善.而當如此慎防自身之德虧,必也如此看待自身有獲得感的來源.這起源便是分裂之念裡的施與受的信念模式,因兩者並非同一回事.
從一些言論可看端倪,如:只問耕耘不問收穫;只求無愧於心;只要曾經擁有;能施即是福...
如:莊嚴偉大被詮釋為浮誇虛華,因浮華虛華總與渺小卑微的互動關聯.浮誇虛華一向是為掩飾內在的絕望,那是針對渺小卑微所起的反彈~這即是分裂之念的解說.白話說就是自卑與自尊的消長關係.
在分裂之念裡本有自卑與自尊的消長模式,不僅同為真且是互表裡的關係,故自尊即被詮釋為一種掩飾自卑或是自卑的反撲之說.所以莊嚴偉大與渺小卑微同為真也是相應模式的話,自然在渺小卑微的陰影下將莊嚴偉大之覺,評判為浮誇虛華了.
那!有意思的是---評判前「那一刻」真實感受到莊嚴偉大,卻在不知如何應對這種感覺,倉皇失措下自覺~自大,故自大是浮誇虛華,可是浮誇虛華與莊嚴偉大怎能一應而論呢?在疑惑重重之感下,卻自嘆實在卑微渺小,因無法視感受莊嚴偉大為當然爾,卻又百般設法想突破這卑微渺小之感.
不論是自大'浮誇虛華'卑微渺小都是評價那莊嚴偉大的「真實感受」該不該得而起用的知見感受.卻把它當成自身的一部分,當基實來論斷莊嚴偉大之感覺.
(T-9.VII.6:1)你無法對這瘋狂失常的信仰體系做一評價,只因你已深陷其中.它本身的限度便已排除了這種可能.你只能超越它,從健全正常之境予以回顧,認出兩者之間的對比.
只有一種評價是真的,只有一種感覺是真的.那另一個呢?怎麼發生兩個的呢?如何修正其詮釋?如何停止質疑?
(T-9.VII.6:7~8)在那兒,你的渺小卑微被視為理所當然,你也從未反詰:「這是誰定的?」在小我的思想體系內,這問題毫無意義,因為這等於是向整個思想體系提出質詢.
當同時看見這兩者,一切自見分曉.
提問吧!聆聽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