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
夢中的「英雄」
aa:
見到諸意念,不隨之起舞。
bb:
這「不隨之起舞的觀看」是一個處方(方法)囉?那欲用它完成甚麼目的呢?
aa
是的,怕各種糾纏,怕再沉淪夢境。
bb:
暫透過曾察覺「處方與目的」的必然關聯性之經歷來安歇片刻吧!
藉由此現況,來掀開帷幕往內瞧去-寬恕,願直視一切來攏去脈的因由-祈禱,並在所有意念的匯集之地辨識其虛實-奇蹟。
首先,請觀照這「不隨之起舞的作為」的感覺,是否仍舊需要努力與諸意念保持距離才能做到呢?
觀看整個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,得見如下:
[「不隨之起舞的觀看」是一個『處方』,其『渴望完成目標』是「與諸意念保持距離」,原由是因『認知處境』與『期望目標』之間的落差所致。
這落差的焦點即是「判斷」的呈現,本身判斷是受了「諸意念的干擾」故無法達到期望目標所要的處境。此時明顯的自畫像,則是「受害者」的『自我概念』。
在這不再忙亂地自行判斷的覺知中等待,終於輪廓全現了~看到了。
看到了『自我"認知"的處境』是「威脅」,『期望目標』所要的是在「受威脅中能有安全的自保之地」。]
不論受害者的概念名詞,用旁觀者名詞來做註解,這樣的知見與概念,其內涵仍是相同的。其源頭與前提具是「思想的延伸與思想可狀似分開,且與之為敵」,這整個歷程皆是其見證,亦是其思想的延伸。
這思想(信念)本身矛盾且混淆。
一方經歷本身的意念是營造現象的源頭,也就是肯定了自身是營造世界、現象的身分,即是因,亦是創造力。
另一方卻判斷自身是此世界、現象的受害者,受果所類,因而畏果伐因,這樣亦無法否認自身營造、受累的循環處境。
以為同時同意創造且同意受累?不是的,這是同意混淆!而「混淆」也只是把「相同的視為不同」的判斷現象罷了!
「你營造出一個世界,然後設法適應它,也調整它來遷就你」;「這是你的自畫相,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。...其實,這一切只是那些想要適應世界的心靈所懷的恐怖念頭而已;殊不知那世界正因著他們的調整才變得如此恐怖。」(T-20.III.3:6;4:4;4:6)
這些現象同時也在指證「上主之子是有罪的」、「因與果非一體的」的信念,此時就只有真相可以答覆這些混淆的念頭,化解其恐懼。混淆一經修正,恐懼便無因,恐懼何在呢?
既然「"疾病"的上主之子」就是因果錯判的混淆處境者,那又怎能知道只要不再與諸意念及其相關見證保持距離,就會領悟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且明明白白呢?
「 因此每一種調整都是一種扭曲,需要種種防衛措施來抵制實相。」;「只有在這受損且失真的境況中,才有調整的必要。有誰需要去適應真理?只需喚出它的真相,便能了解真理。」(T-20.1:3;1:6~7)
救恩就是化解,在這狀似分裂之處,仍能由「所有意念的匯集之地」看到真相。
融入覺識吧!真相是看到的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