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

談奇蹟與提問(祈禱) 


這是「處境者」面對「問題」而欲解決的一種途徑〜奇蹟。

奇蹟是一種辨識,把原本是非顛倒的知見認出且倒轉過來。而原透過那顛倒知見的視野所見的景象,也在它恢復真相下,答覆了「處境者」為渴望解決問題的提問 ,這個答覆療癒了處境者。

奇蹟乃是一種認知方式,而非真知。它是問題的正確答覆;但你若知道真相,就不會有所疑問了。正確的認識,才可能知道真相。故有一種知道真相的認知方式,它的名字即是奇蹟。

提問的步驟:
1、先構圖整個思想體系的初貌,再來將自己需解決的問題或現象套入,就會看到提問喔!

2、透過個人具體經歷的發展,將再有另一面的問題或提問,來更深入思想體系的間隙,擴展並深化其面向。如此反覆前行,不儘能解決問題"提問獲解,更能在親見答覆與理解下,豁然明瞭一切皆在自己的學習能力範圍內。

3、這個明瞭轉瞬間純然知道~一切具在我內發生,也純然明白課程目的:是一條引領知道「處境者-我」真相的道路. 


故〜
思想體系是以正文為骨,它每一章節皆有初序、概念、現況、原由、遠景、對比、伏筆、預告等等面向,如此它一章節一章節的相續前行、彼此擴展、深化及答覆‧其它部份如‘教師指南’頌禱‘練習手冊某部分是一個名詞或狀態的內涵表達。故那可說是個字典,而內涵仍要帶回思想體系內方安置,如此不僅益發地可看出全貌,更能在全局的觀點下相互印證,使其對該內涵再度確認無疑。

如:T-1〜T-7提出整個課程思想架構與使用原則的基礎概念。




課程的後段十分倚賴前面這幾章的基礎,你必須仔細研讀。你需要仔細研讀。你需要它在前鋪路。缺乏這層準備,課程後段會使你望而生畏,而無法積極發揮其用。然而,在閱讀前面幾章之際,你會開始看見不少留待下文分解的伏筆。(T-1.VII.4:3~6)

若從正文的全文長度來看(共31章),這個提醒不僅在前幾章才有的現象喔!雖然,課程裡一再提醒心理準備只是為了完成目標的預修課程,兩者不可混為一談。而課程對渴望問題解決的處境者,總是對那個預告的目標傾心與著急自責,也是相當清楚的理解那個衝撞與動盪,在課程的某些轉折處都看得到這些描繪,當看到這些內容的表達時每每也安慰了這顆不安的心靈。就如這句話:只要你肯仔細研讀,這些課文會幫你備妥行程的(T-4.導言.3:11)。真的就好放心前行了!

明白了!提問即是不安之心靈的處方與行動,也是與聖靈(覺性)課程互動方式。

我不要你讓任何恐懼潛入我正在指點你的思想體系中。我要召請的是教師,而非殉道烈士(T-6.II.16:2~3)

聖靈無意讓你驚惶失措,祂只是問你,是否可以提出一個小小的問題。(T-31.V.11:5~6)

此處,提問的內涵與「祈禱」,「交託」是同義詞。

課程至T-8回歸之道,對於提問有精闢之見,經觀察念頭中其實一直在提問,而且也一直在學習聽到的答案並用行動回應它。故課程此章用了兩個聲音、兩個老師來類比~小我與聖靈,也分別描述了其運作模式、來源、答覆的狀態與對各種現象的詮釋、及詮釋後的結果,這樣同時呈現可易辨識,這也是課程的教學手法之一〜對比呈現。

聖靈是終極的答案。他是一切萬有的答案,因為祂深知萬物的答案是甚麼。小我連真正的問題都不清楚,卻不停地提出問題。只要你學會質疑小我的價值,就會懂得我所說的,如此,你才有能力評估它的問題。(T-8.IX.1:1~4)

將這段話帶入體系精神的內涵中,就明白其意。乃是不直接遵從或反對,而是將兩者同時並列,然後對透過對比所產生的疑慮,形成提問來提出,並渴望認出知見的運作並辨識它,以其達知見的修正之效能。

懲罰的觀念與正念背道而馳,最後審判的目的乃是為了你重建正念。最後的審判也許應該稱為正確的評估過程。在認清兩者的區分以前,人的意志無可避免地會在自由與奴役之間徘徊不定。(T-2.VIII.3)

例如課文此處(T-8.IX.1)有一例:當小我誘使你生病時,不要祈求聖靈治癒你的身體,因為這樣只表示你接受了小我的信念,相信身體是救治的合適對象。你應祈求聖靈教你有關身體的正見,因為只有知見才可能受到扭曲,只有知見能夠生病,因為只有知見能夠犯錯。

如上段落的帶法~即是祈禱能夠辨識───疾病之說是何種知見的模式?相對性的知見是甚麼?兩者的差異性如何怎麼修正的呢?……等等。也就是透過提問,表達求知療癒的渴望。

課程的基礎精神~奇蹟無難易之分,故此範例主題是疾病,套入任何主題,皆是同一回事這個普遍性原則將會被了悟的。

故救治即是修正的知見,而答覆即是救治,此三者可以是同時發生,故根本上是一致性的一個。

要獲得它~從提問進入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