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「奇蹟課程」正文研習結構略述 (上)

結構意象圖

對於學徒的歷程與準備,正文開頭導言即清晰陳述:

「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。是一門必修的課程。只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。隨自己的意願並不表示你可以自訂課程。它只表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的。


本課程的宗旨並非教你愛的真諦,因為那是無法傳授的。

它旨在清除所有妨礙你體驗到愛的障礙;愛是你與生俱來的稟賦。與愛相對的是恐懼,但凡是涵容一切者是不可能有對立的。

因此,本課程可以提綱挈領地規納為下面這幾句話:
「凡是真實的,不受任何威脅,凡是不真實的,根本就不存在。」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

如此沿著章節推進至31章而總結,在這章開頭亦看到如導言之所論:

「本課題一直在教你分辨兩者的不同以及你感到迷惑時該怎麼做。」;「它一課一課地進行,條理井然,每一步都慢慢將你引入下一步,一點都不辛苦。」(T-31.I.1:5;2:4)

藉上論述為前提,將正文章節粗略結構,略述如下:

一、 研習概念基礎 ~ T1-5

「這是鍛鍊心靈的課程。 整個學習過程要求你以某種程度的專注去研讀。課程的後段十分依賴前面這幾章的基礎,你必須仔細研讀。你需要它在前鋪路。缺乏這層準備,課程後段會使你望而生畏,而無法積極發揮其用。然而,在閱讀前面幾章之際,你會開始看見不少留待下文分解的伏筆。」(T-1.VII) 

這種留待下文分解的伏筆手法,在每一章節裡都會看到,雖然課程是一課一課地進行,但卻在每一章節裡用不同的表現方式,來呈現結構的承前起後,或是三步驟的聯袂樣貌,只是隨著該章節的主要論述點,在推演中有輕重之別罷了。因此,每一章節都會有疑惑而提問,來留待下節分曉的。

例如:「正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,人們常把恐懼與敬畏混為一談,因此這課程需要一個穩固的基礎。」(T-1.VII.2:1)

之於將「恐懼」與「敬畏」混為一談,是因名詞實際上只是一個象徵,意義乃是它其後的內涵、定義與認知。若視為一談,則前提必是相同,也就是說兩者的內涵、定義與認知是相同的。可文述內有「不可混為一談」的提醒,則課程所指的兩者之內涵、定義與認知,必是不同。這個差異性,當然也可能含括前五章所出現的任何名詞、歷程、關係、現象與問題等等。同樣的,在往後章節中對於先後被提出的概念,也是如此。

於是,「為了根除因奇蹟而引起的恐懼,有些觀念有待進一步的澄清。」(T-3.I.1:1)

因此,在看某章節當時,會發生以我原先的認知或定義來理解它並為此下結論(反應)--「舊知見」。然後,在章節繼續推進的過程中,發現了課程所指向的內涵、定義與認知,而有了「新知見」。如此,兩者之間有了對照,用真相比對差異與知見的變動反應都明顯看見了,在看到這作用而了悟的當下,有能力為此現象下一個正確的結論(反應)--「正知見」,又稱為「慧見」。這正知見的作用,不僅修正了原先的舊知見與其相關狀態,並且這個親證的體悟,同時確立解除迷惑的方法與信心,因藥與病同時俱在而受治癒。

「由舊知見到新知見到正知見」這個動態歷程的完整全貌,其內涵與真諦,即稱名為「奇蹟」。奇蹟無難易之分,它所表現各種主題範型的慧見,盡可在奇蹟50凡例中仰瞻風采。以此意義,「奇蹟」乃是真相的見證,這個反應便是對真相呼喚的答覆。

奇蹟即是正知正見,亦即,「慧眼」得見歷程真實全貌的結論(反應)~慧見。

「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先澄清知見,才可能知道任何真相。知道等於肯定,不敢肯定則表示你並不知道真相。」;「正見是真知的基礎」(T-3.III.1:1,10) 。「我們必須再三申明。修正知見只是一時的權宜措施。只有當真知被妄見所障時,方有此需要;唯有正確的知見勘做真知的跳板。」(T-4.II.11:1~2)

在這歷程中,我的舊知見、妄見也仍是救恩的工具,與課程內任何工具的重要性同等。

「因此,化解的第一步就是認清,你已主動做出這錯誤的決定,當然也能同樣主動做出其他的決定。」; 「你的責任只是將你的思想帶回到當初犯錯的那個關卡上,安心地將它託付給救贖。」(T-5.VII.6:3,5)

依循著這個知見變動的現象,此刻所要警醒的是:課程乃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的,若是在前端已獲修正或落實的名詞定義,則需帶到往後的章節中融入,才能辨識課程的教法,方不至於打轉與矛盾。


二 、課程結構基礎 ~T-6

由已知的訊息導出結論的思辯歷程,即稱為「推理」或「邏輯」、「論證」。故任何類型的結論都是推理的結果,相對於決定來說,那個結論無疑地是抉擇者「意念推理的結果」。

所謂「結論」,即是「知見、感受(情緒)、感覺」的綜合別稱,又可稱為「反應」。

這章的導言即是用「結論/反應」中的情緒詞來引言,指出反應與前提、定義、認知的關聯性。

如下:「憤怒與攻擊的連帶關係是顯而易見的,但憤怒與恐懼的關聯並不常是那麼明顯。

唯有當你相信自己受到了攻擊,自認以牙還牙是理所當然的,而且相信自己不應為此負任何責任,那時憤怒才會由心而生。

 隨著這三個非理性的前提,必然導致同樣非理性的結論:那弟兄只配受到攻擊,而不配接受你的愛。

若要化解瘋狂愚昧的結論,必先反省它所根據的前提是否正常健全。」

「每個人都在教別人,而且隨時都在教。只要你一接受任何前提,你就理所當然應為它負責,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不是根據某種思想體系而組成的。你一旦形成任何一種思想體系,你不只依此而生活,且在傳播它。你對思想體系的忠誠很可能用錯地方,但仍不失為一種信仰形式,它的方針是可以改變的。」(T-6.導言:1~6)

「任何懲罰的概念,都不外是有意歸咎別人的心理所投射出來的,這同時也助長了歸咎別人是情有可原的這類觀念。結果你所教的成了一門如何歸咎他人的課程,因為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在傳播背後推動著它的信念。」(T-6.I.16:5~6)

這「歸咎他人」的概念,因著內涵的關聯性與同一性自不難辨識,可其形式卻變化萬端。而這「他人」的定義基礎,就是「當下自身」以外。看這意義,即知這歸咎之處,也包括了認知上其他時間與空間的自己。故遑論是任何人、時、事、物、地,或是眾現象、眾關係,近至眼前、遠至累劫,小至微觀、大至浩瀚。

「至此而後,投射變成了它的主要防護武器,或是維繫它存活的手段。然而其中的原委可能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般明顯。」(T-6.II.1:5)

歸咎是一種處方,每一種處方都是為了欲達某種結果,完成某種目標而行使之。故,它都是目的性的。

「然而,我們發現人除了投射以外,還有其他的選擇。小我的每一種能力,都有值得善用之處,因為它的能力是出自心靈的指揮,而心靈內擁有一個更神聖的聲音。聖靈推恩,而小我投射。兩者目標相反,效果自然不同。」(T-6.II.4) 

「祂會幫你按照與真知相輝映的方式來發揮知見之用,使你終將憶起真知來。」(T-6.II.7:3)

因此欲達上述目標,聖靈課程的三步驟:
1.寬恕--掀開帷幕-若要擁有,普施眾生。
2.祈禱--覺知因由-若要平安,在教導平安中學習。
3.奇蹟--領受真相(等同分辨虛實)-只為上主及其天國而警醒。



三、奇蹟之本源 ~ T-7 

任何認知的思想體系皆來自它源頭的存在真相。此乃是課程的基本前提:觀念離不開它的源頭;一個觀念所帶來的結果亦都離不開它的源頭。

而T-7內的天國之律、天國的實相、天國的整體性、天國的延伸、恩典之境等詳述部分,指出「奇蹟」乃是出自天律運作的果之真相、「奇蹟」的源頭是天律。

前述心靈內有投射與推恩的聲音,各來自它背後信念的推動。「信念」實則指的是一思想體系的全貌。投射來自於歸咎的思想體系,藉分裂、小我稱之;推恩則是天律的推動,藉一體、上主稱之。這兩者依其存在的真相,雖說一則為幻,一則為實。但思想卻因著創造的本能,思想者相信甚麼就會看見甚麼。

「不論你投射或推恩甚麼,對你都成了真的。這是心靈運作的不二法則,不論是在世間或是天國都是如此。」(T-7.II.2:4)

因著心靈同時接受了這相反的兩邊,其內的衝突迭起勢所難免。因此要化解衝突,必要能知覺兩者,同時能區辨兩者並做選擇性的決定,直至真相大白。


「奇蹟課程」正文研習結構略述 (中)

「奇蹟課程」正文研習結構略述 (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